top of page

事實核查:用數據揭穿對無家可歸者的誤解

This article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ed on WeChat through a collaboration with 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作者:Henry Hsieh, 棣华



在我長大的家庭中,我從小就被教育要在無家可歸者身邊保持安全。像許多其他中國移民的父母一樣,我的父母告訴我,要遠離無家可歸的人。 "他們是有暴力傾向的人,會吸毒",我被警告說。我應該保持距離,以便保持安全,不被他們的毒癮所影響。我父親向我解釋,這些都是道德上的缺陷。他說,無家可歸的人很懶惰,不像我們那樣努力工作。他們不能從事正當的工作,因為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花在毒品上,所以他們才會偷竊和威脅像我們這樣的居民。他們使我們的社區變得不安全,不值得我們同情或幫助。畢竟,他們要對自己的處境負責。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密切關注我在街上經過的無家可歸的人,我看到的情況與我父親的描述相矛盾。我看到的無家可歸的人並沒有暴力或威脅性。我開始懷疑:這些人究竟與我們其他人有什麼不同?他們真的值得我們所有的怨氣嗎?


我理解我父母的擔憂,我也想確保我們可以生活在安全和健康的社區。我目睹了我的父母和其他許多中國移民日夜工作,克服重重障礙,從而在美國取得成功。但無家可歸的人不是敵人。他們也是人,許多中國移民對無家可歸者的想法有很大的缺陷,也加劇了這個問題。在這本文中,我將用研究報告的統計數據來證明,中國移民對無家可歸者的一些刻板印象並不真實的。


“所有無家可歸者都是吸毒者”這一刻板印象,從客觀上來看是絕對錯誤的。截至2020年,大約有17%的無家可歸者需要克服藥物濫用問題。雖然這一數字並不低,更不應該被忽視,但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絕大多數的無家可歸者(83%)並不吸毒。


但另一項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認識到那些患有毒癮的人並不是道德上的失敗者。成癮是一個廣泛的問題,而且它影響到的不僅是無家可歸的人;僅在2017年,美國就有2000萬人有藥物濫用問題。成癮的原因同樣也很複雜,但大多與個人的弱點有關。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愛德華-J-坎茲安(Edward J. Khantzian)給出一個著名假設,描述了成癮如何作為一種自我治療的形式:人們轉向毒品,以應對棘手的、未經治療的或其他被忽視的精神、身體和/或社會的痛苦。將吸毒成癮歸咎於無家可歸者,就像稱所有無家可歸者為吸毒者一樣,不僅與事實不符,而且也沒有使我們在解決無家可歸問題邁出有效果的一步。


另一個與事實不符的刻板印象,是認為“無家可歸者有暴力傾向危及社區安全”。德克薩斯大學三名研究人員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對255名無家可歸者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跟踪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最常被指控的 "罪行 "不是偷竊、襲擊,甚至不是持有毒品,反而是僅僅因為無家可歸而被指控。今年,洛杉磯市長在7月簽署了一項城市條例,規定在公共場所 "坐、躺、睡 "都是非法的。如果你是無家可歸者,你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法律?將無家可歸定為刑事犯罪的法律並不能使無家可歸者停止在公共場合“坐、躺、或者睡”。因為這些法律不會為你建立庇護所或幫助你找到工作,它們所做的只是使無家可歸者的存在成為非法。不足為奇的是,在那些獲得住房的研究對像中,調查中的犯罪率急劇下降。


事實上,相比於自己成為“犯罪者”,無家可歸的人本身更需要得到保護以躲避暴力犯罪。根據一份報告,超過四分之三的無家可歸女性在無家可歸時曾被強姦、人身攻擊和被跟踪。 2019年,僅在洛杉磯就有42名無家可歸者被謀殺,但由於相關事件缺乏報告,真實的數字可能會更高。一項研究估計,美國每年有13000名無家可歸者被殺害。雖然看到無家可歸者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他們並不是對我們實施暴力的人,反而是我們可能成為經常傷害他們的人。


如果無家可歸者不是因為沈迷於毒品而揮霍無度,那為什麼他們會無家可歸?與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看法相反,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性懶惰或不夠努力。事實上,無家可歸的主要原因是可負擔住房的嚴重短缺。 2019年,有1080萬人被歸類為 "極低收入"人群,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低於當地收入中位數的30%。這個收入水平的人可以負擔得起的居所只有不到680萬套出租房。你可能會說,這不是藉口,因為這些人應該更努力地工作,獲得更好的工作。但是,就業狀況受到各種情況的影響,其中許多情況是任何一個人無法控制的,如疾病或殘疾,需要照顧家庭成員,以及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同樣影響了受教育的機會)。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2012年,27%的非裔美國家庭、24%的西班牙裔家庭和21%的亞裔家庭所支付的租金佔其收入的50%以上,而白人家庭中只有14%。這些數字表明,種族對一個人的收入水平有多麼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一個人可以購買住房的能力。


人們也同樣會因為不可預見的緊急情況、自然災害和其他無法控制的問題而變得無家可歸。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無家可歸者的數量從大約300萬猛增到2012年的740萬。新冠疫情導致的失業和驅逐同樣導緻美國各地無家可歸群體的情況惡化。由於美國醫療系統十分複雜且費用高昂,一次急救的費用就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失去全部積蓄;美國57%的個人破產是由於高昂的醫療賬單。同樣可怕的是,在50%的美國城市,家庭暴力才是導致無家可歸的主要原因。在虐待關係中弱勢的人往往只有兩個選擇:留在一個危險的家庭或離開並成為無家可歸者。在聖地亞哥發起的一項研究中,報告發現,保守估計,近50%無家可歸的女性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最糟糕的是,無家可歸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就業往往取決於是否有家庭住址,而無家可歸者顯然沒有;當你被拒絕使用洗手間時,也很難在工作面試中看起來乾淨整潔。此外,2017年的一份報告估計,近50%的無家可歸者實際上有工作,但他們只是沒有賺到足夠的錢來支付住房。即使你認為無家可歸者應該更努力地找工作,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中一些問題是他們無法控制的,將無家可歸變為非法,而不是支持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房或其他形式的支持的政策,只會為本來已經嚴重的問題雪上加霜。


我非常能理解無家可歸者所引發的中國移民的恐懼。對無家可歸者的研究和認識推翻了許多移民在困難中繼續前進時所堅信的三個核心信念:努力工作帶來成功,必須爭取到成功,以及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能的。更多的時候,正如這些統計數據所顯示的,無家可歸者既不是懶惰,也不是不夠努力。他們是環境和系統性問題的受害者。但是,關心和倡導無家可歸者並不意味著否認你自己的辛勤工作或選擇讓孩子接觸到不良習慣。但事實上,如果僅僅因為無家可歸者是需要幫助的人這條理由還不夠我們為他們提供幫助,那我們需要看到,無家可歸是一個逐漸越影響亞裔的問題:在2016年和2017年之間,無家可歸的亞裔數量猛增了44%。


這些研究給出的數據令人沮喪,但這些數據對於幫助解決美國的無家可歸問題來說至關重要。導致無家可歸的因素有很多,而每個因素都需要被徹底解決。舉例來說,我們需要消除接受戒毒的恥辱感,並使之成為開放的資源;工資和收入需要提高,才可以和住房的價格競爭;必須廣泛地提供負擔得起的住房;已婚夫婦的諮詢應該被普及;應該加強每個人的經濟保障,特別是家暴的受害者.....無家可歸不是道德上的失敗,它是一個可以解決的系統性問題。因此,當你在街上看到無家可歸的人時,請記住這一點。 "對製度要無情,對人則要仁慈。"


 

这篇文章由“心声” (“Xīn Shēng Project” 以前是 “WeChat Project”) 合作伙伴著名青年组织Sunrise Arcadia成员撰写。


心声项目由年轻的美国华裔领导,致力于为海外华人传播进步观点。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网站 (xinshengproject.org), Facebook (@xinshengproject), Instagram (@xinshengproject), Twitter (@xinshengproject), 和微信 (@心声)。

bottom of page